针眼和麦粒肿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0-08-2854487次浏览
针眼和麦粒肿有什么区别?针眼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病,有的人还会反反复复的出现这种疾病,因此困扰不已,可见想要彻底治愈也是比较难的,那么什么是针眼呢?针眼和医生说的麦粒肿是一回事吗?都有哪些区别呢?一起来通过文章了解一下吧。
针眼和麦粒肿有什么区别呢?
麦粒肿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特别的常见,麦粒肿就是我们日常说的针眼这两种是没有区别的,麦粒肿属于眼科的一种高发的疾病,这个疾病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反复发作性,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对这个疾病多多的注意,麦粒肿是一种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患麦粒肿的注意事项
1、眼睛长麦粒肿饮食清淡
眼睛长麦粒肿期间,一定要清淡饮食,戒除烟酒,多吃蔬菜、水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大蒜、生姜等,否则容易导致炎症受到刺激,使病情加重。
2、眼睛长麦粒肿避免用手揉眼
眼睛长了麦粒肿后,眼睛会有发痒、疼痛、异物感等不适症状,很多人会习惯性地用手去揉眼睛,此时,注意千万不要用手揉擦眼睛,尤其是脏手,因为手上携带着许多细菌,揉眼睛的话,会导致细菌进入眼内,发生交叉感染,加重麦粒肿的恶化。
相关推荐
眼睛总是反复起麦粒肿怎么回事
麦粒肿即睑腺炎,反复发作可能是眼部卫生不洁或者存在睑腺炎好发的条件比如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睑腺炎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眼部卫生条件差的患者容易出现麦粒肿。如果麦粒肿患者不注意保持眼部卫生,还容易导致麦粒肿反复发作。麦粒肿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菌感染导致的,营养不良的儿童、糖尿病患者及抵抗力低下者较易患病,另外有睑缘及结膜的慢性炎症的人群也容易产生。如果患者提高自身抵抗力,控制眼部慢性炎症,患者可反复出现麦粒肿。麦粒肿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如红霉素眼膏、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控制感染,促进病情恢复。如果形成脓肿,患者可行手术切口引流治疗,促进脓肿消退。建议麦粒肿患者及时就诊,评估病情,遵医嘱进行治疗。
右眼角痛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右眼角出现疼痛与很多原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麦粒肿,如果右眼角出现眨眼疼痛,伴有压痛的结节或者肿块,眼睑充血、肿胀的情况时,可能是麦粒肿,大多数情况下是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麦粒肿可以积极使用抗生素类滴眼液进行治疗,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可以达到迅速地控制炎症反应,避免病情进行性加重。第二,眦部睑缘炎,此时眼角皮肤有明显的充血、也可以看到一些糜烂、甚至形成一些小溃疡,这和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此时眼角会出现烧灼感、刺痛和流泪等临床表现。第三,眼角部的皮肤出现疖肿造成,此时会伴有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眼角皮肤部位有明显的疼痛、隆起发红的结节,压痛也非常明显。第四,眼部外伤,如外伤引起眼角皮肤的擦伤、微小的裂伤或者眼眶眶壁的骨折,眼角部位也会发生胀痛或刺痛感。第五,倒睫毛刺激引起,有一些人群的睫毛长得比较长,但是方向是杂乱无章的,如果睫毛向内生长,就会刺激结膜和角膜产生眼局部的疼痛症状,右眼角部位如果有睫毛刺激造成疼痛,需要将睫毛拔除。第六,急性泪囊炎、泪腺炎等,泪腺在眼眶的外侧,如果右侧眼角出现疼痛不适,伴有一些脓性分泌物,眼角部位红肿热痛症状明显,很有可能是发生了泪囊或泪腺的炎症,这时就需要去眼科进一步检查,采用相应的抗炎治疗、手术等治疗方法。
02:41
眼睛卧蚕地方又肿又疼是怎么回事
卧蚕是紧邻睫毛下缘一条带状椭圆形隆起物,人笑起来时卧蚕比较明显,卧蚕可以让眼睛更加美丽。如果单眼的卧蚕部位出现疼痛、肿痛,能够触及小的结节,可能是麦粒肿;如果没有明显的硬结节,可能是睑缘炎或泪道堵塞等情况造成。麦粒肿是睑板腺发生细菌感染引起,最常见的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属于外眼的一种化脓性炎症。麦粒肿发生早期,局部有一个明显的结节,比较硬,伴有疼痛、红肿的症状,此时可以局部应用一些药物,如抗生素类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能够抗菌消炎。随着疾病的进行性发展,麦粒肿的后期,可能会出现白色的脓头,此时结节变得稍软,甚至有一些波动感,需要去医院的眼科及早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进行局部切开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卧蚕的部位无明显硬结,肿痛的位置比较靠近睫毛的根部,并且有脓性分泌物附着,则可能是发生了睑缘炎,这种情况下主要也是抗感染治疗,另外也可以外用一些抗生素滴眼液或者眼膏进行治疗。如果是下眼睑的泪道堵塞引起局部的肿胀和疼痛,泪道阻塞或泪囊炎使眼泪无法排出,下眼睑发生红肿、疼痛,此时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药物、泪道疏通甚至手术来进行治疗。
02:41
眼睛长撅眼怎么办
撅眼也叫麦粒肿,麦粒肿是一种眼睑和局部腺体的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内麦粒肿、外麦粒肿,是眼科常见的一种外眼疾病。根据病程、症状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麦粒肿发病初期,局部有疼痛,出现一个硬结,此时可以局部热敷缓解症状,每次10-20分钟,通过热敷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减轻疼痛,软化病灶。另外局部可以使用消炎眼药水,如普拉洛芬滴眼液,还有抗生素的眼膏和眼药水,如红霉素眼膏、氧氟沙星凝胶、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感染症状不重的,经过前期抗炎和热敷等治疗,会自行吸收。如果麦粒肿早期没有引起重视,自身抵抗力相对差的人群,可能会形成局部脓肿,摸上去具有波动感,脓肿里面有一些脓性分泌物,可进行局部切开引流,尽量在脓肿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进行手术切开,防止炎症的扩散,之后还需要全身配合使用抗生素抗炎治疗。麦粒肿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规律的生活作息,不要熬夜,不要长时间用眼;饮食方面要调整,尽量要清淡一些,不要吃辛辣以及刺激性的食品,不要喝酒,多吃水果和蔬菜。麦粒肿的治疗一定要按医嘱定时点眼药水或者涂眼药膏,炎症比较重的可能还需要口服或者静脉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眼睛上长了一个包该怎么办
03:16
眼睛里面有一个脓包怎么回事
眼睛里有脓包,细菌侵犯眼睑导致的睑腺炎,俗称麦粒肿也叫针眼,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营养不良的儿童、糖尿病患者及抵抗力低下人易患此病,睑缘及结膜慢性炎症,不注意眼部卫生,脏手揉眼睛或者眼部涂不卫生的化妆品,及屈光不正等常为本病的诱因。另外,吃辛辣食物过多,过度用眼、长时间用眼,不注意休息都可能引起,睑腺炎的发作,早期表现为眼睑部位的红、肿、热、痛大多数的症状是局部红肿,一般2-3天之后发展成脓包,可能还有白点、脓点、脓包变软之后破溃。
02:53
眼睛为什么总是长针眼
眼睛总是长针眼也就是麦粒肿,有以下几种因素引起:第一,由于体质原因,部分患者是油性的皮肤,皮脂腺分泌非常旺盛,容易导致眼睑部位的睑板腺与皮脂腺开口,被浓稠的油脂阻塞,随后继发细菌感染导致麦粒肿。第二,由于工作与生活环境不清洁引发。第三,由于不注意眼部卫生引起。比如洗脸的时候不认真,经常喜欢用手揉眼睛也是常见的诱因。第四,由于饮食过于辛辣刺激,经常酗酒导致。第五,由于化妆品清洁清洗的不彻底。第六,由于长期熬夜压力大,休息不好,眼睛过于疲劳而引起。
03:18
眼皮上长了脓包怎么治疗
如果眼皮红、肿、痛且有触痛性小肿块,逐渐出现黄白色脓包,为睑板腺炎症俗称麦粒肿。麦粒肿是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治疗原则是未化脓者内外合治,促其消散,已化脓者切开排脓,同时应注意防止复发,局部用药抗生素的滴眼液,每天四到六次,睡觉前涂抗生素的眼膏,全身治疗。病情严重者可全身应用抗生素药物,尤其因脓肿切开过早或强行挤压,排脓而造成感染扩散者,全身应及早使用足量的抑制,金黄葡萄球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
麦粒肿可以自愈吗
早期麦粒肿能治好吗
早期麦粒肿能治好吗?我们都知道不管什么疾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而麦粒肿是眼部疾病中危害比较小的一种,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麦粒肿是可以治好的,早期的治愈希望更高一些,那么下面关于早期麦粒肿的治疗方式为大家介绍一下。
早期的麦粒肿怎么才能检查出来
早期的麦粒肿如何检查出来?其实麦粒肿在早期还是比较好发现的,而早期麦粒肿也是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大家能够保证在早期治疗麦粒肿,对于病情的控制是最有利的,而进行检查是治疗前十分关键的一项,那么,早期的麦粒肿如何检查出来呢?
长麦粒肿怎么办
麦粒肿可引起眼部的红肿、疼痛等症状。患有麦粒肿,症状轻微的有可能自愈,但如果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应通过抗生素类眼药膏或眼药水治疗,必要时应到医院切开引流。麦粒肿在治愈之后需要继续用药一周左右,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复发。
麦粒肿多久可以消除
麦粒肿一般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消除,但是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比如说可以适当性的选择中药熏蒸,也可以选择热敷的方式,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涂抹消炎软膏,或者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比较适合于情况很严重的人群。
麦粒肿的症状
麦粒肿的症状包括:1、眼睑皮肤局限性红、肿、热、痛,邻近球结膜水肿。当脓液局限积聚时出现黄色脓头,外麦粒肿发生在睫毛根部皮脂腺,表现在皮肤面;内麦粒肿发生在睑板腺,表现在结膜面,破溃排脓后疼痛缓解,红肿消退。眼睫毛底部周围的眼睑出现带有黄头的脓。2、脓头周围的眼睑皮肤肿胀、发炎。3、疼痛或触痛。麦粒肿通常数天即可痊愈。平时,每小时用温热的布压住感染部位20分钟,可以改善患儿的疼痛症状,也可以促进排脓、加快治疗。眼睑有两种腺体,在睫毛根部的叫皮脂腺,其开口于毛囊,另一种靠近结膜面埋在睑板的睑板腺,开口于睑缘,麦粒肿就是这两种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引起麦粒肿的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以多为化脓性炎症。
如何确诊麦粒肿
麦粒肿是目前医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往往是因为细菌感染所引起,要想有效的确诊,麦粒肿首先可以通过体格检查,也可以按照辅助检查,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并发症来达到确诊的效果,在经过了一系列的确诊之后,才能够知道是否存在异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