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猫爸”的孩子容易抑郁
人们可能习惯性地觉得,孩子还小,天真烂漫,不愁吃不愁住,不需要为生计所迫,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人际关系,不用想那么多复杂的人和事,不用完成那么多繁忙的工作和家务,没有大人那么多的压力……总之,没有理由出现抑郁呀!
然而,大量研究和临床接诊都发现: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比例也很高。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与成人不相上下,在澳大利亚为12.1%,瑞典为11.4%,法国13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0%。整体而言,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在10%左右。
九大因素孩子易中招
1 、13—16岁最常见。
从年龄上来说,青春初期是抑郁的易发阶段,以初一、初二(13—16岁)最常见。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病早1—2年。在我们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中,5岁以下的孩子诊断过患有抑郁。
儿童青少年最多见的抑郁症状,是情绪低落、易激惹和精力减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问题。13岁以上,出现自责、无价值感的比率也增高。
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生。但小学生的抑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女生中尤其明显。
2、 女生抑郁增长速度快于男生。
在性别上来说,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增加。整体而言,在青春期前,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在青春期后,这一结果却相反。这与女生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由之带来的压力等,有关系。也与青春期时,家长常处于“中年危机”有关。中年危机时,父母处于“困难时期”,可能自顾不暇。
所以,如果是家有男孩,从小学五六年级,应该关注其情绪的变化,是否有抑郁可能。如果是女孩,尤其要关注她们生理发育变化阶段的心理健康。
3 、家庭内有抑郁病史,后代患病风险增加。
从遗传角度来看,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未患抑郁的父母表现出严厉惩罚、充满批评、拒绝和敌意,以及过度干涉和保护等,同样将导致或加重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父母要给以孩子更多的关注理解,以及情感上的温暖。如母亲对幼儿敏感性高时,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的概率。
4 、爸妈教养方式不对,也是问题。
从家庭因素来看,儿童青少年抑郁与母亲关系更大。不过,如果父母心理控制力较差,对孩子的接纳度较低,常常将各种愤怒、不满或抱怨归在孩子身上,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5、好合好散,对儿童青少年影响最小。
如果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且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但原本存在严重婚姻冲突的父母,如果离异或分居,反而可能减孩子抑郁的危险性。且分手两年后,这种危险度更为降低。正如很多人所说的,父母双方如果关系破裂,对孩子影响最小的,是父母好合好散;影响最大的,是父母不见又不散。
6 、长期寄宿、频繁转学、搬家,增加抑郁几率。
在社会支持方面,当儿童青少年感受到缺乏同伴、老师和朋友支持时,更容易患抑郁。最常见的是缺少朋友、孤独感、在学校里缺少愉快感,和同伴关系差。当特定原因导致生活环境的改变,如寄养、寄宿上学、搬家、转学、住院等,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风险也会增高。
医生特别提醒:寄宿、转学等是孩子抑郁发生的重要诱因。我们在临床心理门诊发现,孩子在三岁前和父母分开的常常来看我们的门诊。所以建议,孩子早年最好不与父母分开。
7 、内向自卑,都是抑郁的不稳定因素。
在性格因素方面,依赖性高、低自尊水平、容易自我批评、自卑、性格偏内向、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缺乏进取心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在应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上,有些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甚至否定自己的全部,认为这种情况会持久存在。这样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患抑郁。
8 、太看重学习,也易抑郁。
有很多孩子将幸福和满足感,完全归因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绩。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排名达不到自我要求时,也更容易抑郁。
父母本能上都“望子成龙”。但除了希望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更要加强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支持。抑郁的一个核心症状,就是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现在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即使孩子在学习上差点,但TA依然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开心和热情。这能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
9 、体质差,情绪受累。
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问题。且与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青少年有极显著的差异。
躯体疾病本身就对儿童青少年构成应激,尤其有些身体缺陷会造成或轻或重、或暂时或长久的影响。在躯体疾病的背景下,治疗疾病的过程严重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更容易自卑、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没有归属感、对他人的评价敏感等,且逐渐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
与成人抑郁相比,儿童青少年抑郁表现出更多的行为紊乱,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儿童青少年抑郁则常常被认为是“成长的烦恼”,成人以为,给予引导和鼓励,青少年的烦恼期就会过去。
但临床案例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情感障碍(抑郁症、躁郁症和心境恶劣等),其病情较成人严重,病程更长期,发作时情感的转折起伏更为快速且短促,症状缓解期短,对药物疗效更差,自杀率更高,整体的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更重。自杀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
所以,一方面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避免出现各种诱发孩子产生抑郁的因素。
总之,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越强,罹患抑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假如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来自其他亲近的人与母爱同等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同时,由于缺乏爱,他将很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因此,父母要从小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要倾听孩子说话。如果父母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会感到很孤独。
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可以加深亲子关系,给孩子以安全感。父母还应注意孩子讲话的内容,并表达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孩子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表示否定的态度。给孩子以公正的评价非常重要,有一些父母喜欢这样说——“你总是忘记……”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不要总是讲缺点,这样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确实要受到批评,也要私下悄悄地进行。父母要花精力去了解孩子对爱、尊重和安全感的需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思想、感情、生活体验等方面的沟通。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心慌抑郁症是抑郁症吗
- 2 抑郁症是由什么引起的呀?
- 3 抑郁症是如何形成的呢?
- 4 怎么是抑郁症
- 5 什么叫抑郁症
- 6 抑郁症是怎么得的
- 7 抑郁症怎么引起的
- 8 什么是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