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严重吗
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neoplasia)可作为“异型增生”的同义词,指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宫颈、前列腺、胃肠道粘膜等处应用较多。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前者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后者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1960年Richard首次将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这一名词用于子宫颈黏膜鳞状上皮的癌前变化,它的正确涵义是强调这种癌前病变的本质是上皮内肿瘤的形成。而这种上皮内肿瘤的形成包含了二重意义。
不是癌,二是肿瘤形成还是一个过程,故称为“ 瘤变”(neoplasia)而不是肿瘤(neoplasma)。1970年Morson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中采用上皮内瘤变的观点,因为结直肠在解剖上黏膜层包括黏膜肌层是没有淋巴管的。因此任何在形态上具有恶性细胞特征的改变,以往称为局灶癌、原位癌或黏膜内癌的病变并不具有浸润和侵袭的能力,这类肿瘤不会转移。只要肿瘤完整切除,就没有复发的顾虑。而当肿瘤穿透黏膜肌层侵入黏膜下层时,因为黏膜下层内具有淋巴管网,可以发生转移,这时才是名符其实的浸润性癌。因此上皮内瘤变这一名词应用于结直肠腺瘤细胞出现恶性细胞特征改变所带来新概念的重大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解除了那些还没有真正步入浸润性癌病人冠以患“癌”的恐惧和思想负担。二是告诫外科医师不要为那些还不是真正患有浸润性癌的病人施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特别对肿瘤位于直肠的病人,绝对不应施行腹会阴切除永久性结肠造口术。
WHO在2000年出版的国际肿瘤组织学分类中明确对包括结直肠在内,还有子宫颈、阴道、胃、泌尿道、前列腺、乳腺等器官中肿瘤统一采用“上皮内瘤变”取代原来所用“异型增生”的名词。这意味着“上皮内瘤变”与“异型增生”是同义词,涵义是相同的。在结直肠肿瘤中主要分为二级,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low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high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原来的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归属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异型增生则属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重度异型增生、 原位癌、 局灶癌、 黏膜内癌、 还有其他癌疑、 癌变趋势等等都是一回事,应该只有一个名词,就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采用上皮内瘤变的名词是要强调更准确地反映癌前病变在发展为浸润性癌之前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的本质及其科学的概念,从而更正过去长期由于沿用重度异型增生、癌疑、 原位癌、 局灶癌、 黏膜内癌、 癌变趋势等名词所引起的治疗过度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简而言之,对于直肠腺瘤上皮内瘤变,不论是低级别或高级别,只须经内镜完整摘除或局部切除就已足够。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什么是肿瘤
- 2 肿瘤是怎么引起的
- 3 肿瘤是怎么形成的呢?
- 4 脊髓肿瘤与脊柱肿瘤有什么不同
- 5 脑部肿瘤包括哪些肿瘤?
- 6 肿瘤是怎样造成的
- 7 肿瘤是怎么形成的?
- 8 肿瘤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