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艾司唑仑片什么人慎用

发布时间:2019-02-1599236次浏览

当今社会,失眠的人不在少数,为了能够快速的入眠,拥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大多数的失眠者都会选择服用一些具有镇静安眠效果的药物,比较常见的就是艾司唑仑片。不过这种药物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服用,那么艾司唑仑片什么人慎用?

一、急性酒精中毒的人
  急性酒精中毒的人最好是不要服用艾司唑仑片,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是处于抑制状态的,体内的酒精含量也已经严重超标,这时候如果说服用艾司唑仑片一类的安眠药物,会导致中毒的症状更加严重,甚至还有可能会危及生命,带来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二、有肝肾功能损害的人
  有肝肾功能损害的人最好也不要服用艾司唑仑片来改善睡眠。这种药物虽然说有较好的治疗失眠的作用,但是它具有一定的药毒性,需要通过肝肾才能够代谢出来。要是肝肾功能存在着损害情况的话,那么代谢的功能肯定是很差的,恐怕难以将艾司唑仑片的毒性给排出来。如果长期在体内累积,不仅会加重肝肾的损害,也会危害到身体其他器官的健康。

三、重症肌无力患者
  重症肌无力患者必须要慎用艾司唑仑片一类的安眠药物,这种疾病属于神经元变性疾病,之所以会有失眠的情况,是因为病发之后,侵入脑神经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要是随便服用安眠类的药物,可能会加重病情,建议是找专业医生咨询,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艾司唑仑片作为常见的一种安眠类药物,也是不适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服用的,这种药物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五、年老体弱者
  年老体弱者最好也不要服用艾司唑仑片,毕竟它是一种安眠药物,如果没有很好的代谢,导致药物白天残留较大,可能会出现头晕症状,走路也会不稳,从而造成一些危险事故的发生。

相关推荐

如何缓解考前焦虑
想要缓解考前焦虑,可自我调节,或借助于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进行调节。自我调节内容主要是正面鼓励自己直视焦虑,且科学对待焦虑,解决焦虑根源。而心理治疗内容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精神分析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服用抗焦虑药来缓解症状。
考前焦虑症症状
若患上考前焦虑症,往往会出现心理异常,比如说感觉特别紧张和担心,甚至感觉恐惧和忧虑,有些孩子还会出现行为异常,比如逃避考试、拖延时间等,有时也会出现躯体异常,比如头痛和头晕。
考前焦虑睡不着怎么办
考前焦虑睡不着时可以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比如到室外慢跑或做扩胸运动等。而且可以进食有助于睡眠的纯牛奶、坚果及类似食物。另外,考生自己要尽可能树立自信心,不要过度怀疑自我,要有必胜的信念。
考试紧张喝葡萄糖可以缓解吗
考试紧张喝葡萄糖并不会直接发挥出缓解作用,建议过度紧张的考生选择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进行治疗。但在考试前饮用葡萄糖可帮助补充能量,防止低血糖发生,可保证考试正常发挥。
高考压力大焦虑恐惧怎么办
高考生有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可以向值得信赖的朋友及时倾诉自身的苦楚与烦恼,以便得到安慰与鼓励,也可以明确自我目目标、进行自我暗示,增强自信心,适当的运动锻炼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01:48
焦虑症是怎样引起的
焦虑症的病因目前并不明确,考虑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人格因素、应激因素以及躯体疾病有关系。一、遗传因素。直系亲属里有焦虑病史,下一代患有焦虑的比例会比正常人高。二、神经生化因素。焦虑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的神经递质缺乏或者是功能降低有关系。三、人格因素。焦虑的病人发病前都会有紧张、恐惧、较敏感或者是警觉性高的人格特点。四、应激因素。患者经常遇见一些不良事件的刺激,或者工作、学习或者家庭压力大的时候,也可能会诱发焦虑。五、躯体疾病。比如甲亢的病人有可能也会出现一些焦虑的症状。
焦虑症可以治好吗
焦虑症是神经症中治疗相对较好、预后也较好的一种疾病,一般越早诊断越早治疗,预后就越好。临床上治疗焦虑症一般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一般选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或者是抗郁药物或者是五羟色胺激动剂。心理治疗一般采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正念或者其它的一些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一般有经颅磁刺激,对焦虑的改善也是比较有效的。焦虑症经过专科、规范的治疗以后,一般都会达到临床的康复。但是值得提醒的是,等待症状完全缓解以后,病人尽量的不要私自的停药或者是减药,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药物,不要擅自的去调整治疗方案。
语音时长 01:00

2019-10-11

57130次收听

抗焦虑药有副作用吗
焦虑药一般都是针对紊乱的神经递质进行治疗,比如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实际上5-羟色胺神经递质在人体内本身就存在,在肠道和血管壁上,都有5-羟色胺的反应和受体,所以在吃焦虑药的时候,可能就会作用到肠道和血管,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比如胃肠道恶心、不适、头晕,甚至血压、心率的变化等等。但是只要上市的、系统性的药物就是健全的药物,一定是经过很长时间的验证和很好的临床的RCT研究,才能够全面上市的,所以在上市的基础上考虑到安全性和疗效性,才有可能推到临床进行使用。所以一旦得了疾病以后,还是建议很好的应用药物治疗,而不应该是考虑到药物的副作用,而忽略了疾病的治疗,因为疾病给病人带来的风险和危害远远大于药物的一点点的副作用。
语音时长 01:09

2019-06-12

63835次收听

焦虑症能不能彻底治疗
焦虑症如果经过正规的治疗都能治好。正规治疗是在专业的医生下,通过中药、西药、心理治疗。焦虑与自己的性格有关系,与影响自己的人和事有关系。许多病人特别较真,特别认真,自己好了还不愿意服药,有人不愿意坚持心理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导致病治不好。实际上治疗焦虑抑郁用药治疗效果很好,单纯的西药治疗效果达到68%以上,即大部分都能治好。可是为什么有些人效果不好,因为关于治疗焦虑抑郁,我们国家防治指南上指出,急性期焦虑治疗三个月,巩固期治疗三个月,一般都要到半年以上,个别病人可能要达到一年以上。有些人就不愿意去坚持。焦虑症治疗周期也相对比较长,许多人为什么迁延发生,就因为他没有做到规范化的治疗。急性期治疗三个月,巩固期治疗三个月,个别病人还治疗一年以上,还要结合心理治疗。所以有人没做到这个事情,他就感觉反复发作,所以往往产生这种误区,其实大多都来自于自己并没有坚持治疗。
语音时长 02:28

2018-11-20

58232次收听

中度焦虑症能不能治愈
中度的焦虑通过各个办法,完全可以治愈。治愈是临床症状可以完全控制,但并不能保证一定不复发。因为焦虑的原因是一个综合因素,除了内在,外在的原因很多,个别患者难免会复发。中度焦虑症在临床上如果出现了很典型的症状,程度上达到了中等程度,应该到医院,用药物进行干预。这些药物干预的方法,除了西药、中药,包括中西结合,心理的干预,方法很多。除此之外,日常生活当中的锻炼、阳光等等方法,都可以帮助控制焦虑。
语音时长 01:15

2018-09-30

59728次收听

01:17
焦虑症的前兆表现
焦虑症没有前兆表现,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长期慢性的表现。焦虑症往往会有一些诱发因素,这些诱发因素可能是长期的压力比较大,包括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包括长期的精神紧张,出现过分紧张、焦虑、担心,同时出现植物神经症状,比如出汗、心悸等症状。焦虑症只要患者及时医治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和痊愈。患者不必为此忧心忡忡,以免进一步加重焦虑症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01:42
焦虑症能喝酒吗
焦虑症能不能喝酒,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病人自我的感受来决定。在医学上,焦虑症能不能喝酒没有严格的界定或准确的方法。能喝或者不能喝,目前没有这样的说法。对于焦虑患者,如果喝完酒觉得精神松弛,喝完酒很开心,睡眠也好,适当的喝点酒也可以。但不主张喝酒,喝酒并不是一个好的治疗方法。如果有的患者喝完酒很难受,比如脸热、脸红、心跳快,躯体不舒服、头痛、晚上睡觉不好,则不主张喝酒。所以,要根据自身的反应来决定,但不主张大量喝酒。
焦虑症能不能饮酒
多数焦虑症患者都容易喝酒,但不建议其饮酒,饮酒可能会出现酒精依赖性问题,无法评估治疗效果。焦虑症患者通过饮酒可以缓解焦虑情绪,但并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只是掩盖了疾病症状,甚至还会加大抗焦虑药物的效果。有时还会形成一些恶性循环,导致饮酒的量越来越大。
语音时长 01:30

2018-09-21

61216次收听

02:08
焦虑症有哪些表现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的表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类症状是情绪症状,通常情况下,患有焦虑症的患者可以表现出焦躁不安、心烦意乱等情绪的症状。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可以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以及紧张害怕。焦虑症患者的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可以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当中;第二类症状是认知的症状,是想法方面的一个症状;第三类症状是行为方面的症状;第四类症状是患者躯体方面的症状,比如焦虑症患者,往往可以出现心慌、出汗、睡不着觉、胃肠道反应、头晕、胸闷、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以及震颤等躯体方面的一些症状。
02:19
强迫性焦虑症症状
对于强迫性焦虑症,现在正规的精神科术语叫强迫症或者是叫强迫障碍。强迫症是以反复纠结无意义的事情,或者是反复去做无意义的事情,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一般来说,出现这种情况的患者,明确知道这种纠结或者是重复,没有意义。但是,却无法控制自己,这种情况可以令患者十分的痛苦。强迫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化的动作,或者是思维。强迫包括强迫思维,以及强迫行为。强迫思维就是反复的想,明知道没有意义;强迫行为是有些人去新的地方,就会去想要采取一些动作。通常情况下,当患者存在强迫性仪式动作的时候,上述痛苦的情绪,就会有所改善。但是,在这个时候,患者的社会效率,已经大大下降。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强迫症,或者是强迫性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