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有关闻一多的故事
1、在美国留学时期的闻一多 1922年,闻一多携带杜甫诗集远赴美国留学。他目睹了美国的繁荣,却将祖国的苦难深深刻在心里。他在家书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面对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歧视,闻一多深感痛苦。他坚定地表示,即使祖国再贫穷、再落后,也要热爱她。
2、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 1946年7月11日夜,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当闻一多于次日清晨五时赶往云大医院时,李公朴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天快亮了吧!”闻一多不坚信自己的战友会这样快地死去。
3、年,闻一多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的行囊里装的还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诗集。美国的发达他看在眼里,中国的贫穷和战乱他刻在心里。在家书中,他说:“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在美国,有的中国同学去理发,却因为就是有色人种,门都没进去,告到法院虽然胜诉。
4、闻一多莞尔一笑:那是一个古代的传说故事,不一定真的是作者所见所闻。不过,在陶渊明时代,这里已经是相当偏僻的地方了;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比这个世外桃源还远十万八千里呢!在这二百多人的行军队伍中,闻一多始终是极其独特的一员——他不穿军装,不穿短袄,一路上总是套着那件灰布长衫。

关于闻一多先生的故事(300字左右)
上世纪40年代,在昆明联大当教授的闻一多先生,薪水不足以养家,妻子多病,家里孩子多,生活难以维持。他曾到中学兼课挣钱以补贴家用。但只教了一年就被学校以“向学生散布民主自由思想”的罪名开除。朋友出主意:刻印章。 于是,昆明市的市面上,便出现了闻一多治印的“润例”。不过靠熟人弄来的小生意几乎挣不到钱。
闻一多读书成瘾 闻一多酷爱读书,并且读起来就会“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娶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发现闻一多不见了。
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婚礼日仍不忘读书 闻一多先生酷爱读书,几乎到了成瘾的地步。有一次,在他结婚的大喜之日,洞房里张灯结彩,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整个场景热闹非凡。然而,就在迎娶的花轿即将到家时,人们却惊讶地发现闻一多先生不见了。
闻一多先生在面对国民党手枪的威胁时,勇敢地站了出来,宁可倒下,也不愿屈服,展现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核心,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章将闻一多先生描述为“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主要身份是学者和诗人。
在美国留学时期的闻一多 1922年,闻一多携带杜甫诗集远赴美国留学。他目睹了美国的繁荣,却将祖国的苦难深深刻在心里。他在家书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面对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歧视,闻一多深感痛苦。
为什么闻一多以蓄髯抗日
闻一多先生与梅兰芳是不谋而合的“蓄髯明志”,发誓“抗战不胜,决不剃去”,表明了闻一多坚定的抗战决心,突出了他坚定不移的战斗意志。在抗日战争初期,闻一多宣称:要等到胜利的那一天再剃胡子,但他不像梅先生,只是一道浅浅的唇须,而是下巴之下一大把浓密的长须,是位历经沧桑的长者、智慧内敛的学者形象。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
闻一多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被称为三重人格。他不仅精于新诗创作,而且在新诗格律的创作上取得重大成就。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闻一多身上确实传承着这位民族英雄的血气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五四”之夜,闻一多抄贴岳飞《满江红》于校园,表达其激愤之情。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回答者:miao0077 - 试用期 一级 3-28 22:40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闻一多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